各类触手可得的互联网消费贷给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底气”。除了花呗,市面上,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培训贷”“创业贷”“求职贷”“毕业贷”“颜值贷”等名目繁多的贷款层出不穷。
出品|WEMONEY研究室(ID:wemoney1)
“谈恋爱,学习日语、吉他,买新款的iPad,这些都需要钱,爸妈每月给的钱只够基本的吃饭等花销,额外的花销通过花呗、白条等分期平台填补,之后再用每月的生活费盈余还款,实在还不上了再跟爸妈开口要钱”,正读大二的李伟(化名)如是表示。
各类触手可得的互联网消费贷给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底气”。除了花呗,市面上,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培训贷”“创业贷”“求职贷”“毕业贷”“颜值贷”等名目繁多的贷款层出不穷。
银保监会指出,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诱导性营销,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
3月17日,银保监会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教育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
在P2P网贷机构的校园贷业务被叫停后,各类小贷公司成为校园贷业务的主体。据了解,有小贷公司过半的用户为在校大学生。
此次监管明文要求,小贷公司禁止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通知》要求小贷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未经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具体如何实施?监管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贷款客户身份的实质性核验,不得将大学生设定为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目标客户群体,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
大型互联网公司多通过旗下互联网小贷牌照放贷。例如,蚂蚁集团旗下花呗、借呗放贷主体分别为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和李伟一样,大学生对花呗等使用较多。针对此次文件的影响,WEMONEY研究室联系相关主体询问影响和整改举措,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不过,据了解,稍早前,蚂蚁集团等已在下调花呗年轻人额度。2020年年底,不少网友反映,自己的花呗额度被下调,大部分是下调到3000元。彼时,蚂蚁集团回复称,花呗近期正在调整部分年轻用户的额度,倡导更理性的消费习惯。
另外,市场有消息称,蚂蚁旗下花呗、借呗两款产品拟被并入2020年获批筹建的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此外,京东科技也在申请消费金融牌照。
对已发放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管表示,一是要督促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整改计划,已放贷款原则上不进行展期,逐步消化存量业务,严禁违规新增业务。二是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排查,限期整改违规业务,严格落实风险管理要求。对于排查发现问题拒不整改或情节较重的机构,要严厉处罚、打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
市面上,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培训贷”“创业贷”“求职贷”“毕业贷”“颜值贷”等名目繁多的贷款层出不穷。
银保监会指出,近期发现部分互联网小额贷款机构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虚假、诱导性宣传,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诱导大学生在互联网购物平台上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在校大学生总数超过4000万。事实上,近年来,监管不断加大对不良“校园贷”的整治力度,仍有一些不法机构为了逃避监管部门的查处,改头换面,打着“培训贷”“创业贷”“求职贷”“毕业贷”“颜值贷”等旗号,采取更为隐蔽的营销手段,继续向在校大学生违规放贷。
有媒体报道,近日有贷款中介在部分贷款相关论坛发言区推出了关于在校大学生的指定贷款“福利”产品,而所谓“福利”产品实际上是中介引导学生在租赁平台获得品牌手机,再将手机折价给贷款中介,获得一笔款项。而这一过程中,贷款中介“一本万利”,在校学生成为风险的全部承担者。
另据广东警方公布的多起针对大学生的诈骗案例显示,相关“校园贷”诈骗套路包括:用“免抵押、低利息”为诱饵诱导学生贷款,要求缴纳贷款手续费、管理费、保证金等费用;声称能通过培训提高综合技能,夸大培训效果,签订培训合同,诱导学生贷款支付学费;与兼职诈骗结合,要求学生贷款购买手机等产品做“销售代理”,贷款的利息和滞纳金很高,学生如不能如期还款,将迅速背上难以承受的债务压力。
对于屡禁不止的违规校园贷,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德怡指出,违规校园贷没有彻底杜绝,根源在于其获利空间比较大,经营者需要付出的违法成本比较低。要彻底禁止这种行为,应该加大对违法经营的处罚力度;建议在民事上为校园贷的受害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救济途径,可以直接宣告交易无效,借款人员有权不支付利息和其他借款成本。当校园贷无利可图时,这种交易方能终结。
近日,一则“建议禁止给学生办信用卡及分期”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大学生该如何合理使用金融产品一直是教育界、金融界关注的话题。
事实上,大学生消费需求确实存在。根据教育部此前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就超过4000亿元,且预计将保持每年4%至5%的同比增长率。
而另据一份调查数据显示,33.5%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如何区分校园贷的渠道是否正规,36.1%的大学生表示“了解一些”区分方法。这或许也是近年来一些大学生遭遇非法校园贷的原因。
堵偏门也需开正门。在放贷主体上,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获准开展相关业务,但也被要求加强风险管理。
具体来看,监管要求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一是规范放贷机构及其外包合作机构营销行为,要求放贷机构实质性审核识别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不得以大学生为潜在客户定向营销,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二是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风险管理,针对贷前审核、贷后管理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风险管理要求,要求严格落实大学生第二还款来源,规范催收行为,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所有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信贷信息都要及时、完整、准确报送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三是部署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检查和排查整改工作。
在分析人士看来,非法校园贷并不是单一、孤立的环节,而是与上下游环节一道,共同构成了灰色产业链,例如暴力催收、非法贩卖个人信息等。因此,监管校园贷并不仅仅是解决校园贷本身的问题,还需要多管齐下,各方协同合作。
为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信贷需求,此次《通知》也指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开发针对性、差异化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遵循小额、短期、风险可控的原则,严格限制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和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总业务规模,加强产品营销管理,严格大学生资质审核,提高资产质量。
银保监会等五部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相关机构要加强在校大学生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加大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
遏制互联网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五部委发文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